中国经济方式要转变 结构要调整
2012-9-2 08:07| 发布者: 柳实| 查看: 97| 评论: 0|原作者: 刘金华|来自: 原创
摘要: 中共中央曾经提出“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很正确的决策,但是,恕我直言,决策者自己并不清楚怎样“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缺乏马列毛主义,缺乏科学发展观,也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学,只能盲目应付,动摇反复。出路何在呢?文章的标题已经指明。这是党中央自己提出的,贵在坚持,认真探索。转变生产方式是长久之计,明确方向,由浅到深,逐步推进;调整经济结构是应时之策,因地制宜,当机立 ...
中国经济方式要转变 结构要调整
【新华网广州8月25日电】题为《千方百计稳定外需 努力实现稳增长目标——***总理在广东考察》文报道瘟家饱说,从新出口订单指数等先行指标看,下一阶段出口仍将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对此要高度重视。三季度是实现全年出口增长目标的关键时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一要继续落实和完善稳定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退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特别要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险业务试点,落实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管理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化。认真落实调减法检目录政策,并根据情况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严格执行检验收费减免政策,立即组织涉及外贸企业收费情况全面检查,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汇率避险产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好必要的外贸政策储备……
联合早报:另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地方政府迅速升级的投资狂热。
媒体发现,多个省市纷纷亮出数以万亿的投资宏图,声势看似直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配套。评论人士称之曰“地方版4万亿”配套,甚至还有人称之“地方版7万亿”,以凸显这一轮投资热之高涨。与此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减速,楼市降温,地方政府税收与财政收入等各类绩效指标下行趋势超出预期的清楚事实。
按照新华社等媒体的归纳,近一个多月里,从天津、重庆、广东,一直到中西部的山西、贵州,乃至湖南长沙,各家提出的发展名目让人目不暇接。广东要发展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总投资逾万亿;重庆主要产业三年振兴规划拟投入1.5万亿;天津建设10条产业链,4年内拟投1.5万亿元;贵州抛出3万亿的生态旅游投资计划;再按照长沙市7月底的宣布,该市今年的重大推介项目达195个,总投资额达8200亿元。
但这番雄心壮志背后的虚火,却难逃观察人士的法眼。在当前信贷并不宽松,地方财政收入又锐减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资金从何而来,不免让人怀疑。
周六出版的《华夏时报》也指出,贵州省去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13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及700亿元,如何支持上万亿的投资?
中国经济网题名《三一重工裁员被指违法 梁稳根三年前承诺成做秀》的报道说:还记得2009年初,面对席卷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曾以“董事长梁稳根只领一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对普通员工则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员工降薪申请”的姿态,迎接挑战。如今却因“变相裁员”而引发市场持续关注,这似乎也可以说明此时的市场要比之前更加严峻。7月7日,一名刚刚与三一重机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工程师表示,现在的心情很复杂,需要重新面试找工作了。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当天下午,上海地区约有70多位同事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拿着1.5万元赔偿金离开三一。另外约20位工程师则同意留岗或转岗。
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就象一句成语:山雨欲来风满楼。
温总理又在高唱“信心”歌。我们也认为要有信心,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信心,是最大的悲哀。问题是我们如何建立信心,信心来自哪里?三年多前,温总理也到欧美提气说要有信心,但是快四年了,世界在危机中挣扎,现在是中国自己也提出要有信心了。
我不是经济学家,是一个当过农民做过工人的老人,但是通过文革读了点马列的书,变得聪明些。
不知道高层和专家们可曾知道或记得,在2008年1月25日我写的《辩证地对待危机》,那时候,美国白宫女发言人佩里诺22日讲“我们并不预测衰退来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双防”,防“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时候,我就提出:“应当认为美国已进入周期性危机阶段较妥。”这是保守的说法,应该去掉“周期性”三字。
那篇文章准确预见了:“美国主宰金融市场,主导世界经济的日子不多了。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发生改变,从现在的情况看,一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情况将不复存在,以一国货币为基准货币的情况也必须改革。”“现在美国毕竟主宰国际金融,主导世界经济,因此,美国的危机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自然会有负面影响,会进入调整期。”“美国经济衰退,能给我国最大的负面影响有两部分,一是大量的美元储备贬值很大,二是较大影响外贸生产。”我提出“但也都可以利用。”也提出了现在看来仍是正确的应对策略。
不知道高层和专家们可曾知道或记得,2009年5月8日的题名《美国金融危机 中国生产过剩》的文章,那篇文章是对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一个观点的批判。我认为:“美国的经济转变为所谓‘后工业经济’,美国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靠这些国家的生产来满足美国的需要。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商品不能出口,就形成生产过剩。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们要用世界经济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讲美国,不看中国,或者只讲中国,不看美国。许多人以‘中国制造’沾沾自喜,没有埋头看看,‘中国制造’立足在什么地方,看不到它的依附性质。我多次强调要分析。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不阐述:商品输出,可以是帝国主义国家,也可以是殖民地国家。”
文中我提出“我们的领导人应对危机是出手早,出手狠,但是出手准就得打问号。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是金融危机还是生产过剩?哪些生产过剩?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观,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要从固有的观念出发。毛主席几次提出要读书。领导者自己要多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不要只听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的东西,靠几个智囊团出主意。”不要盲人骑瞎马。
此文前不久,我在2009年4月27日《请问4万亿资金的使用》文中提醒高层:“现在中国被世界捧得很高,G20峰会上成了核心,G2概念也提出来了,这里面难说不是在继续设陷阱。我还是《辩证地对待危机》中的那句话:‘中国不是救世主,现在也当不了救世主’。”我提出“我国政府应对美国引起的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可谓出手早,出手狠,但是,准不准,现在谁说得清楚?半年了,应该检查、或公布国家刺激经济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2010年元旦,我发表《新年伊始,除旧更新》,一反经济界的“保八”成功和“经济触底”说,认为“中国如果不进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这条路走下去,困难才刚刚开始。”提出应“从美国发端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思考自己所走的道路和此后的改革方向。”我指出:“占GDP的30%之巨的10万亿的新增投资和贷款,才保了一个8%的GDP增长,能说是真正的增长吗?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吃老本,是用国家的钱变换成企业的产值,把已有的收入换成现在的收入。如果吃了老本能够强壮体魄,当然也好,问题是,如果长了一身赘肉,使国家以后负重难行,生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病痛来,这是危险的。我这决不是无的放矢的瞎说。”
我写道:“新华社专访总理时,瘟家饱‘保证地说,中央投入的资金没有上一个工业项目。’那末,10万亿的资金去向,就更令人担心。奢侈浪费和***挪用不用说。高铁是不是会成为赘肉,不具体了解情况不好说,但是杨晓陆讲的是道理。炒股、炒房等等金融投机无疑是饥不择食,饮鸠止渴,慌不择路,重蹈覆辙。这个问题愈来愈突出来了……”
……
这些都是几年前的“有言在先”,而且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反复讲的话,现在回过头来看,事情发展基本如所预料。今天重提这些话,不是要说我比决策者高明,是说明“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领导人搞社会主义改革,不懂得马列毛主义不行。
中共中央曾经提出“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很正确的决策,但是,恕我直言,决策者自己并不清楚怎样“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缺乏马列毛主义,缺乏科学发展观,也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学,只能盲目应付,动摇反复。本文开始所引的新闻,是实践证明。
还记得2007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吧?10月22日的《文汇报》还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他的《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新书发布会会上提出的我国加快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过渡,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也热闹了一阵子。
可是四年多快五年了的今天,情况怎么样了呢?看年初***总理限期“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看《千方百计稳定外需 努力实现稳增长目标——瘟家饱总理在广东考察》,看最近的地方政府50天推7万亿投资计划,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又改革回到“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回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原地打转,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出路何在呢?文章的标题已经指明。这是党中央自己提出的,贵在坚持,认真探索。转变生产方式是长久之计,明确方向,由浅到深,逐步推进;调整经济结构是应时之策,因地制宜,当机立断,不搞模式。
文章很长了,再写下去就成万言书了。如果领导者听得进忠言逆耳的话,愿意放下架子与草民共商国是,我很高兴谈。事实上我也谈了。不过高贵者的眼睛总是望着星空。
(责任编辑:柳实)
2012-9-2 08:07| 发布者: 柳实| 查看: 97| 评论: 0|原作者: 刘金华|来自: 原创
摘要: 中共中央曾经提出“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很正确的决策,但是,恕我直言,决策者自己并不清楚怎样“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缺乏马列毛主义,缺乏科学发展观,也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学,只能盲目应付,动摇反复。出路何在呢?文章的标题已经指明。这是党中央自己提出的,贵在坚持,认真探索。转变生产方式是长久之计,明确方向,由浅到深,逐步推进;调整经济结构是应时之策,因地制宜,当机立 ...
中国经济方式要转变 结构要调整
【新华网广州8月25日电】题为《千方百计稳定外需 努力实现稳增长目标——***总理在广东考察》文报道瘟家饱说,从新出口订单指数等先行指标看,下一阶段出口仍将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对此要高度重视。三季度是实现全年出口增长目标的关键时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一要继续落实和完善稳定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退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特别要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险业务试点,落实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管理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化。认真落实调减法检目录政策,并根据情况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严格执行检验收费减免政策,立即组织涉及外贸企业收费情况全面检查,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汇率避险产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好必要的外贸政策储备……
联合早报:另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地方政府迅速升级的投资狂热。
媒体发现,多个省市纷纷亮出数以万亿的投资宏图,声势看似直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配套。评论人士称之曰“地方版4万亿”配套,甚至还有人称之“地方版7万亿”,以凸显这一轮投资热之高涨。与此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减速,楼市降温,地方政府税收与财政收入等各类绩效指标下行趋势超出预期的清楚事实。
按照新华社等媒体的归纳,近一个多月里,从天津、重庆、广东,一直到中西部的山西、贵州,乃至湖南长沙,各家提出的发展名目让人目不暇接。广东要发展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总投资逾万亿;重庆主要产业三年振兴规划拟投入1.5万亿;天津建设10条产业链,4年内拟投1.5万亿元;贵州抛出3万亿的生态旅游投资计划;再按照长沙市7月底的宣布,该市今年的重大推介项目达195个,总投资额达8200亿元。
但这番雄心壮志背后的虚火,却难逃观察人士的法眼。在当前信贷并不宽松,地方财政收入又锐减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资金从何而来,不免让人怀疑。
周六出版的《华夏时报》也指出,贵州省去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13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及700亿元,如何支持上万亿的投资?
中国经济网题名《三一重工裁员被指违法 梁稳根三年前承诺成做秀》的报道说:还记得2009年初,面对席卷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曾以“董事长梁稳根只领一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对普通员工则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员工降薪申请”的姿态,迎接挑战。如今却因“变相裁员”而引发市场持续关注,这似乎也可以说明此时的市场要比之前更加严峻。7月7日,一名刚刚与三一重机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工程师表示,现在的心情很复杂,需要重新面试找工作了。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当天下午,上海地区约有70多位同事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拿着1.5万元赔偿金离开三一。另外约20位工程师则同意留岗或转岗。
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就象一句成语:山雨欲来风满楼。
温总理又在高唱“信心”歌。我们也认为要有信心,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信心,是最大的悲哀。问题是我们如何建立信心,信心来自哪里?三年多前,温总理也到欧美提气说要有信心,但是快四年了,世界在危机中挣扎,现在是中国自己也提出要有信心了。
我不是经济学家,是一个当过农民做过工人的老人,但是通过文革读了点马列的书,变得聪明些。
不知道高层和专家们可曾知道或记得,在2008年1月25日我写的《辩证地对待危机》,那时候,美国白宫女发言人佩里诺22日讲“我们并不预测衰退来临”,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双防”,防“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时候,我就提出:“应当认为美国已进入周期性危机阶段较妥。”这是保守的说法,应该去掉“周期性”三字。
那篇文章准确预见了:“美国主宰金融市场,主导世界经济的日子不多了。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发生改变,从现在的情况看,一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情况将不复存在,以一国货币为基准货币的情况也必须改革。”“现在美国毕竟主宰国际金融,主导世界经济,因此,美国的危机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自然会有负面影响,会进入调整期。”“美国经济衰退,能给我国最大的负面影响有两部分,一是大量的美元储备贬值很大,二是较大影响外贸生产。”我提出“但也都可以利用。”也提出了现在看来仍是正确的应对策略。
不知道高层和专家们可曾知道或记得,2009年5月8日的题名《美国金融危机 中国生产过剩》的文章,那篇文章是对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一个观点的批判。我认为:“美国的经济转变为所谓‘后工业经济’,美国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靠这些国家的生产来满足美国的需要。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商品不能出口,就形成生产过剩。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们要用世界经济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讲美国,不看中国,或者只讲中国,不看美国。许多人以‘中国制造’沾沾自喜,没有埋头看看,‘中国制造’立足在什么地方,看不到它的依附性质。我多次强调要分析。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不阐述:商品输出,可以是帝国主义国家,也可以是殖民地国家。”
文中我提出“我们的领导人应对危机是出手早,出手狠,但是出手准就得打问号。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是金融危机还是生产过剩?哪些生产过剩?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观,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要从固有的观念出发。毛主席几次提出要读书。领导者自己要多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不要只听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的东西,靠几个智囊团出主意。”不要盲人骑瞎马。
此文前不久,我在2009年4月27日《请问4万亿资金的使用》文中提醒高层:“现在中国被世界捧得很高,G20峰会上成了核心,G2概念也提出来了,这里面难说不是在继续设陷阱。我还是《辩证地对待危机》中的那句话:‘中国不是救世主,现在也当不了救世主’。”我提出“我国政府应对美国引起的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可谓出手早,出手狠,但是,准不准,现在谁说得清楚?半年了,应该检查、或公布国家刺激经济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2010年元旦,我发表《新年伊始,除旧更新》,一反经济界的“保八”成功和“经济触底”说,认为“中国如果不进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这条路走下去,困难才刚刚开始。”提出应“从美国发端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思考自己所走的道路和此后的改革方向。”我指出:“占GDP的30%之巨的10万亿的新增投资和贷款,才保了一个8%的GDP增长,能说是真正的增长吗?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吃老本,是用国家的钱变换成企业的产值,把已有的收入换成现在的收入。如果吃了老本能够强壮体魄,当然也好,问题是,如果长了一身赘肉,使国家以后负重难行,生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病痛来,这是危险的。我这决不是无的放矢的瞎说。”
我写道:“新华社专访总理时,瘟家饱‘保证地说,中央投入的资金没有上一个工业项目。’那末,10万亿的资金去向,就更令人担心。奢侈浪费和***挪用不用说。高铁是不是会成为赘肉,不具体了解情况不好说,但是杨晓陆讲的是道理。炒股、炒房等等金融投机无疑是饥不择食,饮鸠止渴,慌不择路,重蹈覆辙。这个问题愈来愈突出来了……”
……
这些都是几年前的“有言在先”,而且在我的文章中一直反复讲的话,现在回过头来看,事情发展基本如所预料。今天重提这些话,不是要说我比决策者高明,是说明“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领导人搞社会主义改革,不懂得马列毛主义不行。
中共中央曾经提出“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很正确的决策,但是,恕我直言,决策者自己并不清楚怎样“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缺乏马列毛主义,缺乏科学发展观,也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学,只能盲目应付,动摇反复。本文开始所引的新闻,是实践证明。
还记得2007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吧?10月22日的《文汇报》还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他的《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新书发布会会上提出的我国加快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过渡,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也热闹了一阵子。
可是四年多快五年了的今天,情况怎么样了呢?看年初***总理限期“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看《千方百计稳定外需 努力实现稳增长目标——瘟家饱总理在广东考察》,看最近的地方政府50天推7万亿投资计划,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又改革回到“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回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原地打转,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出路何在呢?文章的标题已经指明。这是党中央自己提出的,贵在坚持,认真探索。转变生产方式是长久之计,明确方向,由浅到深,逐步推进;调整经济结构是应时之策,因地制宜,当机立断,不搞模式。
文章很长了,再写下去就成万言书了。如果领导者听得进忠言逆耳的话,愿意放下架子与草民共商国是,我很高兴谈。事实上我也谈了。不过高贵者的眼睛总是望着星空。
(责任编辑: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