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派必需再讨论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革命成功的新社会轮廓或理想问题
周承友
批判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两大历史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时代和各国国情的发展,寻找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形式,是完成认识和批判旧世界这个历史任务的主要途径。在当代中国左派阵地上,经过2010和2011年的大讨论,已有相当一部分先进人士认清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如它是以红色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主导的专制资本主义社会;也大致明确了中国二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道路和形式,如先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夺取政权,再以一般资产阶级为对象、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两阶段的新社会主义革命。但我们也知道,要让革命获得成功,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目标目的,必须要唤醒人民大众,也就是要告诉人民一个更优越的新社会轮廓或理想。否则,何以革命?凭什么唤醒人民大众?就没有坚实的支撑?可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并行的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目的,当然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进一步把它划分为夺取政权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俄国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推进到前两个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发展,曾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当前,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第一次大实践已基本上失败了,它只是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曲折,它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这次重大挫折也给重新唤醒人民大众,增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信心,重建人民的理想和信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无产阶级革命派还必需再次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对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大讨论,开展对比较全面地优越于资本主义即比较完全形式的会主义社会轮廓的大讨论。这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到来之前,无产阶级革命派必需解决并取得共识的另一个特别重大的必然的问题。
探讨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探讨比较完全形式的会主义社会轮廓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有两个基本的客观标志:公有制经济(内含其计划主导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必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这就是我们探讨问题的基本前提。其实,文*化大*革*命中的1974—1976年,毛主席主席的几次谈话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点: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商品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法权(如管理、分配等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的长期存在;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官僚制问题(如大官利益)的长期存在,加上非民主和非平等关系的存在;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长期存在,真懂马列主义的不多,具有自觉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人在很长时期还只占少数。由此,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复辟很容易;社会主义社会新的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即新的阶级斗争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时候)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并且经过一次新的政治性革命也很难完全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
今天,从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性成果,即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性的另一重意义上去认识资本主义复辟问题尤其重要。我们知道,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继续发展(所谓的“改革开放”)都走上了一个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结果是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复辟。那么,早期社会主义发展中所走的这个过程(特别是其扩大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是否是完全错误的呢?在此,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和发展的基点上看问题。若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的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那么撇开其社会质形态属性,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由资本主义而来的社会主义也完全能够利用和改造这个过程。但事实上,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所走的这个过程,却不是充分利用和改造进而脱离它的资本主义过程,相反的则表现为一个逐渐靠拢和“接轨”它的资本主义过程,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加快。可见,社会主义过渡性的这个特点,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原因;也更加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新的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可得,比较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质形态)的大致轮廓可能是:(1)、新型公有制经济的有限的商品(市场)经济或市场计划经济(内含它的民主劳动、按劳分配和共享剩余,其中计划是“纲”、市场是“目”, “纲” “目”并举)。(2)、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主权“分离制约”的)大民主国家。(3)、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4)、新的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即新的阶级斗争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时候)。
2012年05月10日
——革命成功的新社会轮廓或理想问题
周承友
批判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两大历史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时代和各国国情的发展,寻找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形式,是完成认识和批判旧世界这个历史任务的主要途径。在当代中国左派阵地上,经过2010和2011年的大讨论,已有相当一部分先进人士认清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如它是以红色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主导的专制资本主义社会;也大致明确了中国二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道路和形式,如先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夺取政权,再以一般资产阶级为对象、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两阶段的新社会主义革命。但我们也知道,要让革命获得成功,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目标目的,必须要唤醒人民大众,也就是要告诉人民一个更优越的新社会轮廓或理想。否则,何以革命?凭什么唤醒人民大众?就没有坚实的支撑?可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并行的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目的,当然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进一步把它划分为夺取政权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俄国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推进到前两个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发展,曾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当前,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第一次大实践已基本上失败了,它只是无产阶级建立新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曲折,它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这次重大挫折也给重新唤醒人民大众,增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信心,重建人民的理想和信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无产阶级革命派还必需再次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对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大讨论,开展对比较全面地优越于资本主义即比较完全形式的会主义社会轮廓的大讨论。这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到来之前,无产阶级革命派必需解决并取得共识的另一个特别重大的必然的问题。
探讨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探讨比较完全形式的会主义社会轮廓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有两个基本的客观标志:公有制经济(内含其计划主导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必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这就是我们探讨问题的基本前提。其实,文*化大*革*命中的1974—1976年,毛主席主席的几次谈话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点: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商品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法权(如管理、分配等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的长期存在;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官僚制问题(如大官利益)的长期存在,加上非民主和非平等关系的存在;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长期存在,真懂马列主义的不多,具有自觉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人在很长时期还只占少数。由此,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复辟很容易;社会主义社会新的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即新的阶级斗争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时候)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并且经过一次新的政治性革命也很难完全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
今天,从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性成果,即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性的另一重意义上去认识资本主义复辟问题尤其重要。我们知道,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继续发展(所谓的“改革开放”)都走上了一个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结果是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复辟。那么,早期社会主义发展中所走的这个过程(特别是其扩大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是否是完全错误的呢?在此,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和发展的基点上看问题。若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的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那么撇开其社会质形态属性,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由资本主义而来的社会主义也完全能够利用和改造这个过程。但事实上,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所走的这个过程,却不是充分利用和改造进而脱离它的资本主义过程,相反的则表现为一个逐渐靠拢和“接轨”它的资本主义过程,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加快。可见,社会主义过渡性的这个特点,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原因;也更加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新的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可得,比较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质形态)的大致轮廓可能是:(1)、新型公有制经济的有限的商品(市场)经济或市场计划经济(内含它的民主劳动、按劳分配和共享剩余,其中计划是“纲”、市场是“目”, “纲” “目”并举)。(2)、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主权“分离制约”的)大民主国家。(3)、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4)、新的阶级斗争和周期性政治革命(即新的阶级斗争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时候)。
2012年05月10日